校园动态

在网络上健康学习——记华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

2003-12-12

2003年9月26日《深圳特区报》鹏城今版)

 

本报记者  沈清华

课堂上,学生人手一台手提电脑、鼠标轻点,教学资源滚滚而来;每天午间和课外活动时间,学生们在电子阅览室里免费“畅游”;早上教师到校的第一件事,就是打开电脑查看当天的工作安排……

这是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可喜景象,它发生在福田区华富小学的校园里。

用鼠标阅读

最近,记者走进四年级的实验班课堂,一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:孩子们人手一台电脑,教室前面是一面巨大的多媒体屏幕。

这是一堂语文专题课,主题是“人生自古伤别离”。只见大屏幕上,一幅古色古香的画面背景上,显示出李白的诗《赠汪伦》。在充满伤感的音乐声里,老师让几位学生朗读,并讲述意境。

教室里立即有了一种离别的的伤感。接下来学生在校园网资料库里自由搜索,里面贮存了几百首送别的诗词。记者看到,坐在身边的罗浩同学很快搜到了王勃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,诗的下面还附有翻译和评析。他看完之后,写了几句感想,发在了网上的学习社区里。这些感想,别的同学都能在大屏幕和自己的电脑上看到。

自由阅读七余首之后,老师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社区里。“读完这首诗,我体会到作者十分有抱负,也很留念家乡。”“我体会到诗人送友人时的依依不舍和对友人的留念。”学习社区里学生发帖子丰富多彩,很多同学边看边轻声读了出来。这堂课最后,是学生自由发言,谈送别诗的特点。

鼠标代替了粉笔,大屏幕代替了黑板,学生在网上自由阅读代替了老师讲授,这就是华富小学的语文课。

在平台上开课

目前,在华富小学教育信息化实验班里,绝大多数的课利用网络教学,其他普通班也有不少课程“搬”到了网上。

华富小学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。据校长李小松介绍,近几年他们共投入了3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,实现了“班班通”、“室室通”。现在,学校已经建成了一个“主干为千兆,百兆到桌面”的校园网,在校园内分布着326个信息点,教室、教辅室及办公室都与主控室联网,计算机教学平台有36个。同时,还有一个闭路电视网、广播网和华富小学网站。供学生使用的电脑有236台,教师人手一台电脑,教师都能制作多媒体课件。

硬件过硬,软件建设也丝毫没有放松。全校教育信息化科研红红火火,语文老师开展了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,数学老师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,使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。

教学新时空

教育信息化,给华富小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变化。

网络资源的无限性,使同学们眼界大开。学生罗浩告诉记者,过去上课只听老师讲,讲来讲去,就是那些东西,很枯燥,没有选择。现在可以在网上看很多东西,有趣多了。“过去老师讲诗歌,一堂课只能阅读一首,现在一堂课可以在网上看七八首。”学生金立恂说,现在上课自己可以在网上找东西,自学能力强了。学生周信然说:“以前回答问题只有很少人有机会,现在只要你有看法,随时可以发表在网上的学习社区里。”他说,有时一堂课他会发表六七个帖子。

网络拓展了教学时空,在很多课的教学中,备课阶段学生就开始介入,老师们介绍说,“人生自古伤别离”专题教学资料库,就是学生和老师一起建设的,很多资料是学生从网络上搜索的。另外,学生上完课之后,在家里随时可以上学校校园网学习。

“过去老师是权威,老师讲什么、说什么,学生就听什么。现在不一样了,学生的信息来源多了,他可以自由选择,老师说的只是来源的一种。”何冰锋老师说,这也给老师带来了压力,老师必须不断学习,包括学习网络知识。

 

 

 

返回